明星的观众缘,一向属于玄学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从翻车到翻红,仅有一字之差。
作为看客,我们早就习惯了这种套路。
要说这几天内娱最热门的口碑扭转事件,一定非张大大直播间莫属。
八卦艺人恋情,点评艺人演技。该问的不该问的,网友全都问了个遍。
事态愈演愈烈,张大大的直播间以「帮网友实现愿望」为初衷,最后沦为「全网精神不稳定患者团建大会」。
连麦调戏张大大,成了网友最热衷的消遣方式。
张大大也因此口碑翻转,从「讨人厌界天花板」变成了备受怜爱的「互联网受害者」。人红是非多,网友对直播间的质疑声越来越大。
「张大大直播 剧本」的词条更是冲上热搜第一。
其实,网友产生这样的情绪,鱼叔一点也不奇怪。毕竟,无论是直播还是综艺节目,被曝出有剧本的事情早已屡见不鲜。
恰巧,鱼叔最近正好重温了一部老片。
上世纪的美国电视圈,发生过一起很相似的丑闻——
《机智问答》
Quiz Show
对全世界的影迷而言,1994年堪称影史奇迹之年。电影诞生第100年,所有电影人都卯足了劲献出大礼。
在一众殿堂级作品横空出世的时代,这部电影也脱颖而出,获得那一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。
与它一同提名的电影还有《阿甘正传》《肖申克的救赎》和《低俗小说》。
在一堆神片里,它显得有些不太起眼,可谓生不逢时。
但直到今日,这部被埋没的佳片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映照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影片主演是刚出道没几年的「伏地魔」拉尔夫·费因斯。前一年,他凭借参演《辛德勒名单》出了名,开始正式进军好莱坞。
他的英俊外形和精彩演技,也为影片增色不少。
「21点大满贯」,美国当红的电视益智问答节目。从纽约到洛杉矶,西雅图到圣彼得堡,每个人都会准时守着节目播出。
画面中的观众,像极了小时候放学等着看电视的我们。
节目规则很简单,每期由两名参赛者竞相答题。为了公平起见,每期比赛开始前,问题都锁在银行保险柜。
比赛时,参赛者被锁在隔音间中,无法得知对方获得的分数。
参赛者每赢得一分,就能获得五百美元。胜利的一方算是守擂成功,下期换新选手挑战。
只要连胜,他所获得的奖金可以不断累积。
但一旦被打败,则会失去此前的所有奖金。
「21点大满贯」是一场比赛,亦是知识的赌局。
观众享受观看赌局所带来的刺激感。
连续获胜的选手,也会名声大噪,成为人们的「偶像」。
查尔斯(拉尔夫·费因斯饰)是一名哥伦比亚文学系教授。他出身于文学世家,仪表堂堂,英俊迷人。
作为这档节目的忠实粉丝,查尔斯跃跃欲试,也想参加这类问答节目。
思前想后,他决定先报名电视台其他问答节目试试水。
查尔斯没想到的是,自己竟然被「21点」的制片人丹(大卫·佩默饰)一眼相中。在丹的办公室中,查尔斯得知了节目组的惊天黑幕——
节目营造的「赌局」都是假的。
根本没有什么锁在银行保险柜的题目,每期的获胜者都是由节目组内定。
在节目组的安排下,获胜者会提前知晓问题的答案。
获胜者的选择,纯粹是为了节目的收视率。而现在,「21点大满贯」陷入瓶颈期。
连续获胜八周的赫伯(约翰·特托罗饰)让观众丧失新鲜感,节目组急需新鲜血液。
相貌英俊,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查尔斯是最佳人选。
只要答应参赛,那查尔斯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下一个「偶像」。
节目背后的现实,着实给查尔斯出了个难题。一方面,强烈的荣誉心不允许他接受黑幕。
另一方面,名声和金钱的诱惑确实令他心动。
在丹的诱惑之下,查尔斯放下自尊心,加入了这场提前写好「剧本」的游戏。
果不其然,查尔斯一登场就成为「顶流」。节目收视率再创新高,查尔斯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丰厚的奖金让他住进豪华公寓。
原本门可罗雀的课堂变得热闹非凡。频频在衣着光鲜的女伴陪同下,出席高级社交场所。媒体采访应接不暇,甚至登上了《时代周刊》的封面。
一时之间,查尔斯风头无两。然而,享受名利双收之时,他的身后却暗潮汹涌。
第一波攻击,前任冠军心有不甘。
在节目的打造下,赫伯也曾是万众瞩目的巨星。
穷苦学生逆袭记,一个多么符合美国梦的主角。然而,随着查尔斯出现,赫伯的美梦幻灭了。
他被制片人安排,成为查尔斯的「手下败将」。
作为补偿,他会获得一大笔钱和另一档节目的邀约。可当他按约定输掉比赛之后,制片人并未履行约定。
与此同时,敏感的赫伯认为查尔斯看不起自己。
于是,他决定「反水」,向听证会揭露节目涉嫌作弊的事实。
第二波攻击,国会议员介入调查。古德温(罗伯·莫格饰)也是「21点」的忠实观众。
得知赫伯举报节目涉嫌舞弊,身为国会议员的他,察觉到案件有内幕未被曝光。
他怀着满腔热情,向上司申请调查事件。
没想到的是,上司却劝他不要自不量力,去挑战电视这个巨头行业。
古德温不甘就此放弃,开启走访调查。
「21点」的新任巨星查尔斯,成了他重点关注的对象。
查尔斯的顶流生活,时刻处在破灭的危机之中。
「21点」是否存在黑幕的问题愈演愈烈。议员古德温也不再掩盖接近查尔斯的目的。
他向查尔斯坦言,自己已从赫伯处得知节目存在黑幕的事实。
面对逼问,查尔斯避而不谈。
但查尔斯内心却开始松动。出身名门望族,查尔斯身上承担着家族的名誉。
一旦在节目中舞弊的消息被大众得知,那不仅仅是他一人的耻辱。
教授职位不保的同时,他甚至会令家族蒙羞。
望着挂在墙上代表家族荣誉的奖状和合照,查尔斯被负罪感压迫得心力交瘁。
查尔斯不再像之前一样沉溺于粉丝的拥簇。最终决定,采用节目惯用的方式退出「21点」。
「我想离开节目,我已经14周无法呼吸顺畅」
黑幕事件并未就此结束,议员古德温找到了决定性证据。一时之间,曾经赢得满堂喝彩的「21点」成了众矢之的。
前明星选手查尔斯也不可避免地站上风口浪尖。
听证会召开在即,电视台的谎言眼看将被戳破。
为了撇清干系,电视台总裁亲自出面,要求查尔斯召开记者会替电视台澄清。
在查尔斯看来,自己没有被传讯的情况下。
「无缘无故辩白反而更可疑」
总裁简单一句提醒,让查尔斯无话可说。「谣言传久了就变成事实了」
查尔斯拒绝总裁的同时,发现节目制片人早已逃到墨西哥。他终于意识到,电视台背后的黑幕远比自己知道的更为复杂。
不管是制片人,亦或是自己。
需要的时候顶上去,不需要的话就抛弃。
他们都不过是资本运作中的工具而已。
查尔斯再也无法压抑复杂的心绪,忍不住向父亲坦白并忏悔。纵然父亲无法理解查尔斯参赛作弊的动机,但仍然选择支持儿子。
在父亲的鼓励下,查尔斯站上了听证会的证人席。
我对美国大众说谎,我隐瞒了我所知的事实
也隐瞒了我不知道的事情
我逃避现实,希望问题会消失
但问题是不会消失的
我毫无借口,只有一个方法,那就是说真话
很俗,可是我终于寻回了自我
我一直在演戏,我以为我很有成就
以为自己达到了某种目的
我的机会比人优越,我活在象牙塔中
从未曾立足于生命里扎下根基
我靠别人飞得太高,什么都太轻而易举了
所以现在我才会在这里
查尔斯终于直面内心深处的自我。凭借这段声明,他赢得了大众的原谅,获得了自我救赎。
遗憾的是,这段证词并未让整个事件得到公正的裁决。
制片人丹成为替罪羊,一人扛下了所有罪责。
影片的结尾,几段字幕交代了这起电视丑闻参与者的后续情况。查尔斯和议员,最终都选择成为作家。
赫伯为纽约交通局工作。
制片人沉寂几年后,又与老搭档再次携手合作电视节目,成为百万富翁。
整件事的始作俑者,国家广播电视和赞助商,始终未被这件丑闻波及。
正如议员古德温所言——「我想逮的是电视的毛病,结果发现我们完全受控于电视」
本片取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视圈的真实事件。我们发现,即使过去这么多年,当年的商业模式至今仍在使用。
综艺存在剧本,对观众而言早已不是秘密。
随便打开招聘软件,「综艺编剧」的岗位赫然在目。
话题、撕B、卖惨……这些制造戏剧冲突的元素在综艺中早已屡见不鲜。
每隔一段时间,总会有「XX综艺有剧本」的话题冲上热搜。
观众也从最开始满心好奇,到现在越发无人在意。
就拿最近刚刚收官的《再见爱人2》来说。离婚综艺,本应主打真实。
然而随着节目的推进,关于夫妻内心情感的刻画越发薄弱。
最离谱的是,在观众对每对夫妻的最终选择已经心里有数的情况下。
节目组依然选择用冗长的对谈,来营造根本不存在的「悬念感」。
除此之外,更容易激起观众负面情绪的是选秀类综艺节目。从杨超越高位出道,到李玟怒斥《中国好声音》。
黑幕、皇族、保送生,每一个词都令节目充满争议。这在观众看来,无疑是浪费感情的行为。
与此相悖的,同样有不少观众认为,综艺有没有剧本并不重要,好看才是王道。
毕竟,电视节目又不是纪录片,何必扣住「真实」二字不放呢?
其实,这是电视行业始终无法解决的核心问题——
电视节目究竟是真实重要还是好看重要?
这部电影中,制片人丹清楚地指出节目制作者的逻辑。电视台和赞助商获利
参赛者奖金优厚
观众看得高兴
到底谁受到伤害?
电视节目欺骗观众,在这般冠冕堂皇的解释下,变得似乎很有道理。确实,站在制片人的立场上,节目本就是一个商品。
如何将商品卖出去成为他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。
在此基础上,只要观众买单,欺骗一下也无可厚非。
节目赞助商的态度就更为直接。
「观众才不想知道高深的学问,他们要看人赢」
马丁·斯科塞斯客串赞助商感慨资本家目的性强的同时,更唏嘘的一点在于——
我们早已被这种思想洗脑,默认接受了被欺骗的事实。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众能够接受只要节目好看就行的原因。
电视节目的真实性,本质上是个道德伦理问题。国内观众在这一认知层面上的缺失,导致了不少观众认为这部电影讨论的问题有些上纲上线。
如同制片人对自己的辩白所言——
满足大众,就像你们一样
益智节目不是公共事业是娱乐
我们不是犯罪,只是搞娱乐的
但问题是,作为大众传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,真实的价值不仅存在于电视本身。如果电视节目公然造假不被制止,那就意味着在公众语境中,撒谎是被允许的。
一旦这个设定成立,某种程度上来说,就代表着公共道德标准的降低。
默许综艺节目存在剧本还可能产生另一个严重的后果——大众舆论娱乐化、商品化加剧。
为了刺激到观众,综艺节目会尽可能迎合观众喜好,在剧本中刻意制造情绪点。
而这种投其所好的方式,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观众思考的空间。
在预设的冲突中,观众接受被编排好的思考方式,这导致群体量级上的反思越来越少。
可悲、可怕、可惧。
如今,这股风潮从电视转到了网络,从综艺节目传到了视频直播。还有可能,已经蔓延到了所有热搜事件的发展与舆论的引导。
光是想到这一点,鱼叔就已不寒而栗。
然而,讽刺的是,我们大多数人和电影中的观众一样。
纵然得知背后的「黑幕」,却仍然不可避免地接受自己继续被欺骗。
全文完。如果觉得不错,就随手点个「赞」和「在看」吧。
关键词: